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文) 重点在哪?
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3000字,共分6个部分33条,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全文如下: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2016年12月31日)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农产品(000061)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1.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继续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
2.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科学有序开发滩涂资源。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规范各类渔业用海活动,支持渔民减船转产。
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4.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功能区和保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抓紧研究制定功能区和保护区建设标准,完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层层落实建设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抓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6.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鼓励地方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7.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鼓励地方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
8.创造良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统筹利用国际市场,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健全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环境。健全农产品贸易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依法对进口农产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鼓励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海外推介力度。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工作。深入开展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实施专项打击行动。
重点解读: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天发布,这是新世纪第14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亿万农民朋友心里那个高兴啊!
今年一号文件锁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说了啥,有啥大礼?“人民日报经济社会”微信公号记者特别请到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解读。
一问:主题咋定的?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不能再让农产品产出来卖不出去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这样开篇,并提出,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三农”工作的主线。
啥是“新的历史阶段”?
唐仁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判断。”
首先,这是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唐仁健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农业农村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工收入增长慢了,财力紧张,对农村投入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我们看到,一方面,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进口量、库存量也在增长。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达12324亿斤,进口粮食却高达2500亿斤。这是怎么回事?
究其原因,一是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二是竞争力不够,产出来不见得卖得出去,只好进仓库。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二问:难题怎么解?
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坚守三条底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往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说。
总体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衡量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优不优、效率高不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要着眼农民、关注农民,得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服务性需求,满足对青山绿水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库存多了,还要不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
“要强调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粮食生产,绝不意味着可以不再关心基本供给量。像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没有一定数量保障是不行的。”唐仁健说。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他提醒,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三问:怎么调、改什么?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
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怎么调,今后该种什么?
唐仁健表示,解读“三大调整”方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说具体点,种大宗农产品的要瞄准“优质专用”,种其他农产品要瞄准“特色优势”。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产和发展空间。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为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一号文件提出强化科技支撑和基础支撑,出台一系列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政策措施,将给农村带来真金白银实惠。
改什么?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今年一号文件提出,深化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等举措。
激活要素。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通过机制创新,唤醒农村沉睡资源。
激活主体。一号文件提出系列政策举措,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业创新。
四问:钱从哪来?
重农强农的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做好整合、撬动大文章
有人提出,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
唐仁健明确表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
“首先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在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他说,今年一号文件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一方面确保增量,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一号文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
撬动。就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更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总之,通过多措并举,确保“三农”投入不减。
五问:有啥亮点?
建“三区”“三园”加“一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扶持乡村工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的政策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置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政策举措。
当前,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潜力巨大。一号文件提出,允许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唐仁健分析,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彻底,但“统”的层面不够。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乡村规划、住宅设计人才是一个瓶颈制约。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部分观点来源人民日报,不作为上海诺狮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