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时度假” 一个重提的老话题
“度假寓所分享”(holiday home sharing)的概念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于英国,类似的模式同时也在欧洲的法国、瑞士等国家开始出现,后来大家慢慢选定了一个新词语“分时段享用”(timesharing),译成中文为“分时度假”。这个概念变成新业态并得以迅速发展则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时间不长,就涌现出像度假公寓国际(RCI)集团和间隔国际(II)公司两家分时度假业的大鳄,不过,这时的概念与运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是,度假公寓的开发商和度假人的资产关系不断虚化,而度假权益交换公司成为这个行业发展与振兴的关键,越来越多的度假者所拥有的不再是某种形式的房契,而是可以进行兑换的度假权益点数。分时度假业目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据估计,全球与之相关的度假村达5,400多个,交易额数以千万美元,分布在世界各地10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度假权益的家庭约有2000万个之多,其中45%在美国。
有意思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曾在西方流行的业态和运营模式先后进入中国,在这个巨大的市场里生根发芽,蓬勃发展,但是“分时度假”似乎是个例外。早在中国改革开发政策实施后的1987年,一个让中国人感到格外新奇、陌生的字眼开始进入中国:泰姆赛尔。很快,这个字眼被破译,原来就是英文timeshare。尔后,世界最大、最有名的RCI也进入了中国,并把“度假权益”(vacation ownership)的新概念也引了进来,然而,它进入中国后的20多年中,并没有真正做出骄人的成就,却赶上了“分时度假”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年月,闹出个“未兴先乱”的结局,颇有点南橘北枳的窘境。不过,这个局面的出现,并不意味着RCI这套体系本身有问题,而是一些人试图向中国移植这一体系的时间选得不对,或者移植者的操作过程出了纰漏。
最近一些年来,关于“分时度假”或“度假权益”的说法提的不多了,带有本土特色的“时权酒店”、“产权酒店”在悄悄流行,做的事情与“度假权益”颇为相似,并有不少发展的新态势。今天,中国人的度假消费方式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中国的度假目的地、度假村以及形形色色的度假住宿设施若雨后春笋,遍地开花,高档和中档,公营和私营,海外品牌和本土品牌不断涌现,五花八门,名目繁多。更为明显的是,中国休闲旅游市场不断扩大,国内旅游人次数以亿计,出境旅游人次数保持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更大的变化是,海外目的地国家对中国公民的签证手续不断简化,使中国人出境旅行变得更加便捷。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在中国,“分时度假”业的发展显然有了新的契机和发展条件。因此,今天有必要对“分时度假”这个老话题重新提起,面对市场需求的发展和产品供给的增长,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借鉴颇为成功的国际经验,创新中国本土化的分时度假产业,使不断增长的度假设施得以充分的利用,实现应有的效益,满足不断扩大的国民度假需求,当然,根植中国土壤的这一产业,应当是 “分时度假”的中国版,不仅具备中国的特色,也应当预留出与不同制式模板的接口,以新的方式与国际对接。
几年前,欧洲媒体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分时度假又会东山再起吗?看来这个问题今天也许会在中国提出。
- 上一篇:细数世界五大特色主题酒店
- 下一篇:端午游度假型酒店火爆 “慢旅游”渐成休旅时尚